我要參展

周夢婷:房間里(系列四)

作者:未知 發(fā)布時間:2019-11-13 14:04:45 來源:影像中國網(wǎng) 【原創(chuàng)】 編輯:樂呵

分享:

【允許轉(zhuǎn)載,轉(zhuǎn)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查看大圖

我的作品致力于記錄不同的社會階級。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這種近乎于創(chuàng)作archive(檔案)的形式非常吸引我。

這組作品被命名為“In The Room系列4”,是in the room系列作品中的第4部分。“In The Room”系列作品我于2015年開始創(chuàng)作,最初命名為“In The Room 1”,是因為作品最初的概念是,我企圖進入不同人的房間,去拍攝他人處在私密空間下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行為對我來說并不是一種入侵,我在拍攝的時候,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和被攝者對談,或者沉默,在雙方相對信任和放松的狀態(tài)下,去捕捉被攝者最舒適最自然最放下戒備的狀態(tài)

然而現(xiàn)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戒備心無處不在。In the room這組作品名字由此而來,完成系列一之后,我希望能更深入的繼續(xù)思考和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在創(chuàng)作In The Room 2和3系列的過程中,我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思考和實踐。我逐漸領悟,in the room,并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上的物理空間,僅僅拍攝真正的房間里的人是不夠的,room對我而言,不再是單純的物理上的空間概念,而是每個人用于自我防備的心房,每個人設置的對于他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于是,我開始試圖open mind,進入城市,街道游走,旅行,去觀察每個陌生人,并且記錄下他們在公眾環(huán)境下所呈現(xiàn)的私人狀態(tài),無論是看手機,發(fā)呆,看起來就好像是專注于自我的瞬間。

In The Room 4,我?guī)е碌挠^念去拍攝,我選擇了兩條紐約的地鐵線,分別是7號和4號線,沿著這兩條地鐵線我設計了路線,用maping的方式徒步走遍了紐約曼哈頓,queens 和brooklyn的相應街道。

為什么選擇7號和4號線,是因為在我剛搬來紐約的第一個公寓位于queens,52 woodside,我搭乘7號線往返學校,以及去往各地,之后我搬到了4號線終點站,位于布魯克林的crown height utica,這兩條線幾乎貫穿了我這兩年在紐約的全部生活軌跡。

對我來說,這種沿線徒步暴走的方式并不是隨意的選擇拍攝或記錄我的路途所見。在行走的途中,頂著紐約炙熱的天氣,我必須足夠的專注于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才能夠忍受和暫時忘掉身體的疲憊,以及紐約足以將人熱到窒息的天氣。這樣并非悠閑和完全不舒適的拍攝方式就像是對意志力的磨練,讓我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更像一場虔誠的朝圣之旅。



周夢婷(Matilda)

1993年出生于浙江溫州,獨立攝影師,影像視覺藝術,作品涉及:攝影,裝置,影像等多方面。2011年-2015年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系,獲學士學位;2015年 -2017年就讀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攝影專業(yè),獲碩士學位?,F(xiàn)工作、學習、生活于美國紐約。


展覽經(jīng)歷:

紐約綠點畫廊 群展,紐約,2018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個展,連州,中國, 2017

Post-truth 群展,Anna-Maria and Stephen Kellen Gallery,紐約,2017

由瀨戶正人策劃青年攝影師群展,日本東京,Place M 畫廊,2017

第十六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中國,山西平遙 ,2016

施華洛世奇水晶&550madison 聯(lián)合時尚藝術展,2016

群展《China Town》,紐約,City bird 畫廊, 2015

< weird girl>系列作品 第二版被citybird 畫廊收藏,2015

《PHOTOVILIE》,紐約,2015

《不如我們?nèi)ズ胶!?,蘭州谷倉當代藝術館,2014

京津青年藝術節(jié),天津市美術館,2014

第十四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平遙2014

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平遙2013

《大川》,年度個人作品展,天津,2013




本網(wǎng)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wǎng)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jīng)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wǎng)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wǎng)或與本網(wǎng)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wǎng)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