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展

?李剛:《馬語者:象·相》攝影作品

作者:未知 發(fā)布時間:2019-10-22 14:23:06 來源:影像中國網 【原創(chuàng)】 編輯:楊炤龍

分享:

【允許轉載,轉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查看大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相與抽象》在對象的存在中尋找那些基本視覺元素的構成可能性,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建立微妙的平衡,在遮蔽與發(fā)現、偶然與控制中表達對抽象的結構性和表現性的感悟,這些圖式既是抽象的又是富有表現力的,同時始終堅持攝影這一視覺手段的固有特征:直接與瞬間。最終,使這個抽象結構成為約翰·伯格所說的藝術家自己的“特殊的說法”。




在人類歷史上,馬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親密伙伴。古今中外以馬為題材和表現對象的文藝作品很多了;就攝影而言,拍攝馬、表現馬的作品也很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馬的攝影創(chuàng)作,是很難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何      況在人工智能風起云涌的今天,馬正在退出人類的生產、交通和戰(zhàn)爭領域,人和馬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隔膜的時候。


李剛關于馬的題材的攝影,歷時十年以上,歷經全國范圍乃至中亞、歐洲廣大地域的追蹤,在經歷了對馬生存狀態(tài)的攝影式觀察和呈現、馬與環(huán)境關系的美學探索、對馬生命輪回的紀錄、感悟之后,終于走向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他展開兩個方面的探尋:


一是以直接攝影的方式,在超長時間凝視和抓取馬兒于自在狀態(tài)下的瞬間。這些瞬間有的是馬身體的局部狀態(tài),有我們不經意的細節(jié);有的是馬與馬之間關系出乎意料的展開……這些被人忽視的、轉瞬即逝的瞬間,被攝影者以直接攝影的“大寫”方式呈現出來,其“力的結構”方式和肌理、質感乃至線條和色調,加深了我們對馬的感知、體悟和認識,同時作為一種形式的發(fā)現和觀念性存在,平添了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二是攝影者在對現實的觀察中,走向了抽象形式的階段。他在雪原上統(tǒng)一白色調式中發(fā)現了由群馬關系構成的新格式,凝凍住了雨雪過后馬兒身上打綹兒的馬的毛發(fā)合成的圖案;在群馬親昵的狀態(tài)下發(fā)現了馬耳組成的陣圖;《馬翼連山》著重表現馬與環(huán)境要素一體化的氣場和整體感,他以低姿態(tài)平視的方式發(fā)現了馬腿構成的“柵欄”后面連綿的山勢,在馬兒甩頭的瞬間發(fā)現了馬鬃飄揚而獨孤傲視的典型表情……此外,還有關于馬臉、馬背、馬尾、馬蹄的“大寫”形式和飛奔馬群虛實相間的流動場面與濃烈氛圍……我看過一位外國攝影家對馬的體態(tài)提煉出的極簡形式,但李剛先生對馬的觀察、理解和形式提煉更加系統(tǒng)化,他幾乎是用全新的理解對馬作了各個方位和局部的形式概括,并嘗試以抽象形式加以詩意的闡發(fā)。這些概括有的是一匹馬的局部“大寫”,更多的是群馬同一局部相互關系的獨特發(fā)現和呈現,這無論在認知方面,還是在抽象形式方面,都形成了個性化專題,貢獻是獨特的。


想象一下,在地球上馬兒消失的100年后,人們看到這些作品,會是什么感受,會有怎樣的判別?而在當下,如果給這組專題作品命名,我以為,應該叫:“馬語者:象·相”。

 

李樹峰

2019年8月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