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展

展訊 | 更新——2023湖北青年影像展

分享:

(圖文) 長評論版本更新,攝影與城市(武漢展覽前言)248.png


主辦單位

湖北省攝影家協(xié)會

承辦單位

武漢瑞安天地房地產發(fā)展有限公司

湖北省攝影家協(xié)會中青年專委會

展覽時間

2023.11.03—12.03

展覽地點

武漢天地 壹方南館五樓壹方新所

學術主持

虞旻子

策展人

黎明

參展攝影師:(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海金 陳輝 陳亮 鄧俊峰 豆松杰 賈代騰飛 江漢 黃一凱 柯皓 李大俊 李俊 劉影 彭海濤 王澤瑛 魏松 肖藝九 俞詩恒 張李騰 張瑾 張靜 張希祉 楊順丕 姚品 趙廣亮 朱華忠


策展前言

更新,攝影與城市

攝影的新希望在于不斷更新的青年新生力量,同時更在于不斷更新的觀念。社會時代的發(fā)展同城市的更新密不可分,更同整個社會的更新緊密結合。從發(fā)展的視角看待當下,更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回歸攝影發(fā)展,不單單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更新,更是一代又一代湖北攝影人的更新,特別是根植湖北的青年影像新力量。

本次展覽選擇了湖北45歲以下的青年攝影師25名,分為兩個單元,一個單元是湖北省家攝影協(xié)會組織評選的2022年度湖北青年影像獎獲獎攝影師作品;另一個單元是城市更新主題青年攝影師作品邀請展單元。兩個單元互為補充,一方面呈現(xiàn)在中國攝影界取得突出成績青年攝影師的作品,另一方面推介湖北新攝影力量代表和典型人物。展覽期望呈現(xiàn)出湖北青年影像多樣化的新觀念,新視覺,新形式。并倡導一種時不我待的更新精神。也希望參展的25名青年攝影師一方面展示不斷更新的自己,一方面用他們的影像語言展示不斷更新的社會與城市發(fā)展。

展覽有關注身邊城市更新發(fā)展的當代城市景觀攝影:如俞詩恒的作品《Dream City》就是關注城市不斷更新下,空間肌理的變化對城市里生活的人群帶來的改變。在他的畫面中,有一種真實到超現(xiàn)實的感覺,城市輪番更新,不同人的腳步停留在自己的時空里,但是在現(xiàn)實的景觀里彼此交錯疊像,這就是我們的當下的“夢想”之城;鄧俊峰的《流芳》是由兩組作品對比形成的,一組是通過傳統(tǒng)版畫肌理再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城市中的古老建筑檔案。另一組是在城市郊外正在不斷擴張的各種“生長”的現(xiàn)代奇觀建筑,不管是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筑,還是正在生長的現(xiàn)代建筑,其實都是城市“流芳”的見證;同樣的陳輝、李俊、陳海金的作品《建設八路6街坊》及《建筑的時間》,也是關于城市的建筑與時間的話題,古老的建筑重新被取樣,被放大,被解構,被重塑,最終引發(fā)我們來思考建筑的生命,城市的生命,重塑人類家園生活的記憶。而黃一凱的《自在》與王澤瑛《回光》,通過自己的選擇性的觀看,聚焦于城市中的隱秘角落,是一種窺探,也是一種凝視,更是一種曝光。讓我門進入到攝影師的視覺游戲里去找尋城市更新的密碼;大江大河大武漢,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城市獨特的景觀,攝影師趙廣亮身在交通系統(tǒng),鏡頭對準了武漢的眾多的橋,這些橋成了見證城市發(fā)展更新的地標,也成了城市靚麗的風景線;還有攝影師姚品的《江城同框》系列,不同時空下的城市地標建筑通過攝影藝術的抽離,讓古今同框,讓日月與建筑同輝。攝影師特別的視角,譜就了一曲城市中更新多元的歷史與發(fā)展并存的交響曲;李大俊的《城市肌理》通過抽象手法,聚焦城市商場景觀;攝影師魏松通過上帝視角航拍城市中的新舊體育場所,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城市發(fā)展的景觀。

DreamCity042.jpg

《Dream City》系列俞詩恒作品


微信圖片_20231101172604.png

《流芳》系列 鄧俊峰作品


建設八路6街坊.jpg

《建設八路6街坊》李俊&陳海金作品


建筑的時間.jpg

《建筑的時間》陳輝&李俊作品


2.jpg

《自在》系列 黃一凱作品


05.jpg

《回光》系列 王澤瑛 作品


DJI_0758.jpg


《江城彩虹》系列 趙廣亮作品


黃鶴樓與綠地中心.jpg

 《江城同框》系列 姚品作品


李大俊《城市肌理之生如夏花三》.jpg

 《城市肌理》系列 李大俊 作品


體育之城4.jpg

《體育之城》系列 魏松 作品


除了直接面向城市物像景觀的,也有攝影師聚焦城市中的人群與生活。朱華忠《Somewhere in Time》關注武漢這座城市的陽光與生活,尋找都市新舊交映中的溫情浪漫生動瞬間。他的照片充滿了生活的味道和光影的年華;而豆松杰的《江城水生活》,直接將鏡頭對準了江城的人水和諧生活景觀;張李騰的《可我哪兒都沒去》則聚焦城市更新中的煙火氣:有人分別,有人重逢,有人回到故鄉(xiāng)有人啟程去遠方,我們或是歸人或是過客,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城市故事之中迷離,最終哪里也沒去;陳亮的《我在城市之巔》與張靜《斜杠青年》記錄的是城市特定人群的人文檔案,有活力的人群與城市一起生長,他們站在城市之巔起舞,華麗光鮮的外面下面是獨立倔強的“斜杠青年”;攝影師張希祉的 《媽媽》關注的是城市中獨特的個體——自己母親的抗癌經歷,他將攝影當做一種療愈方式,一方面通過拍攝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一方面通過影像幫助母親重新確認她的生命價值。攝影除了記錄他人,也是在療愈自我,只有敢于面對自我,才能直面人生。同樣的彭海濤的作品《為武漢彈24小時鋼琴》也是從自我出發(fā),在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后,他選擇了獨特的行為藝術,成為了一個彈鋼琴的導演。他記錄下自己用鋼琴與這個世界交流的經歷,彈給武漢,彈給長江…… 通過他的行為,他的記錄,去表達自我,去與這個城市、這個世界互動,影響更多人走向有愛的新生活。


十字架下的眾生相。.jpg

《Somewhere in Time》系列 朱華忠 作品


江城“水”生活(6)..jpg

《江城水生活》系列豆松杰 作品


07.jpg

《可我哪兒都沒去》系列 張李騰作品


陸沖板女孩小曲.jpg

《我在城市之巔》系列 陳亮作品

1-《斜杠青年》(組照之一)作者:張靜18608600601.jpg

《斜杠青年》系列 張靜作品

7.jpg

 《媽媽》系列 張希祉作品


微信圖片_20231101103219.jpg

 《為武漢彈24小時鋼琴》彭海濤 作品(紀錄片截圖)


城市在更新,同樣鄉(xiāng)村也在煥發(fā)新貌,另一批扎根基層年輕攝影師,他們把鏡頭對準了我們的鄉(xiāng)親,來自恩施的江漢以《守望》為題拍攝了200多個農村老人,用新媒體的方式把每個拍攝的故事廣泛傳播,讓更多人看見,引發(fā)他們去關注在故鄉(xiāng)守望的老人;楊順丕的作品《再見,索道 你好,公路》,用攝影見證了家鄉(xiāng)索道這獨有的交通方式的變遷,運行了23年的索道如今被修好的公路代替,成了游客的打卡點,見證著這里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身在媒體的柯皓記錄了《家門口的扶貧車間,真的難以想象,農民可以坐在家里當“工人”了,并生產出銷往世界各地的產品,這種扶貧政策也太給力了;而身在長陽的劉影,他記錄下山區(qū)人們在社會更新,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的前提下,人們精神生活也不斷提高,從一個個小小的窗臺的置景到傳統(tǒng)年畫前傳統(tǒng)藝人的一個個燦爛的笑容,都在描繪他們容光煥發(fā),身上散發(fā)著文化自信和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


微信圖片_20231101174941.png

《守望》系列 江漢 作品


項目_20130723_0001.jpeg

《再見,索道 你好,公路》系列 楊順丕作品


2018年11月22日,鄖陽區(qū)譚山鎮(zhèn)塘城村,70歲的鄭條娃老人在家里編汽車座墊。 拷貝.jpg

《家門口的扶貧車間》系列 柯皓作品


1、《愿景》一+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劉影+電話:13477129098.jpg

《愿景》系列 劉影 作品


城市與社會的發(fā)展與更新也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發(fā)展,生態(tài)優(yōu)先,肖藝九長期關注長江里的“微笑天使”,記錄了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持續(xù)改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種群數(shù)量逐漸恢復,出現(xiàn)歷史性“止跌回升”,“微笑天使”重回人們的視野的動人故事。賈代騰飛的《惹塵埃》與張瑾的《寄蜉蝣于天地》其實都是反映人與自然的旅游景觀攝影,都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在宇宙之間就是一顆塵埃,一生在天地之間就是一蜉蝣,所以珍愛自然,他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向大自然學習,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


7月5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髂豚館訓練員給小江豚“F9C22”喂食。.jpg

《長江“微笑天使”》系列 肖藝九作品

jdtf45.jpg

《惹塵?!废盗?nbsp;賈代騰飛作品


金山.jpg

《寄蜉蝣于天地》系列 張瑾 作品


本次展覽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思想深刻,皆從不同側面映照了城市與社會的更新,關注人與城市發(fā)展,人與自然共生話題,記錄我們身邊社會發(fā)展景觀與人文,展現(xiàn)了攝影師不斷更新的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當下社會的思考與感悟,是一份難得的湖北青年影像生態(tài)“更新”視覺檔案。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